您好,欢迎访问安徽跳跳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企业官网

新闻资讯
您的位置:首页>新闻资讯>公司新闻

全国白蚁防治中心

发布日期:2024-06-19浏览次数:3382

我国的90%以上水库堤坝均采用土料填筑,它们的安全、稳定直接关系到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监测-控制技术(以下简称:监控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白蚁防治技术,体现了白蚁综合治理的理念,与传统的水库堤坝白蚁防治技术相比,不仅有毒化学品的用量大幅度减少,节约防治成本,而且防治白蚁高效,能长期监控白蚁的入侵危害。为了规范监测-控制装置(以下简称监控装置)用于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的设计与施工,确保监控装置防治水库堤坝白蚁防治的质量,特制定本技术规程。

1 白蚁监控装置

1.1 白蚁监控装置

监控装置由壳体、芯部及顶盖三部门组成。壳体起保护作用,芯部装有引诱杀灭白蚁的毒饵和诱饵木,顶盖上端装有一金属片,与金属探测器配套使用时起报警作用。其主要原理是:将装有毒饵和诱饵木的监控装置安装在水库堤坝上,以引诱外出觅食的工蚁进入取食,使工蚁将有毒药饵带回巢内喂食蚁王、蚁后、兵蚁和其它幼蚁,导致整巢白蚁死亡;亦可将药粉直接喷洒在工蚁身上,让其带回巢内,通过相互之间的接触传递,而导致整巢白蚁死亡。整巢白蚁死亡后,更换监控装置内芯诱饵木,将其安装在适当部位,以继续发挥监测作用。

1.2 诱饵木

将白蚁喜食的桉木或其它木料按规格要求锯成条状,然后将其浸渍在引诱剂、取食刺激剂、标记信息素和水按一定比例混配的溶液中,取出凉干,制成引诱效果好、适口性强的诱饵木。

1.3堤坝白蚁综合治理

根据白蚁和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运用生态学原理和白蚁喂食、接触传递的生物学特性,研制超高效的诱饵木与灭治药物,通过施放毒饵或喷施粉剂的方式,将白蚁的密度和危害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从而达到有效保护堤坝的目的。

2药物

2.1 基本规定

(1) 使用的环保型生物农药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农药管理条例》的有关规定,须已取得“三证”,并经过浙江省白蚁防治管理机构的审核批准后方可使用;

(2) 使用的药物须有明确的标志、说明书和合格证,其抽检样本,需经国家指定的专业检测机构复验和测试合格;

(3) 使用的药物应对人畜安全、无害(低毒)、并对环境无污染;

(4) 使用的药物应对白蚁有良好的触杀或胃毒传递效果,无驱避性,并满足喷粉触杀传递或毒饵胃毒传递要求,为非易燃易爆品。

2.2 药物管理要求

(1) 所使用的药物必须存放在专用的仓库或专用的储存室(柜)内,储存场所应坚固、通风、干燥、低温,并配有防火、防暴、防盗等专门设施。

(2)所使用的药物必须有专人管理和健全的管理制度。

(3) 使用的药物不应与白蚁引诱剂、饵木和监控装置混合存放。

(4) 盛装药物的容器,在使用前后均应严格检查,使用完毕后,应按照环境保护法的规定,妥善予以处理。

3 白蚁危害调查

3.1 调查前准备工作

开展调查前,白蚁防治单位应先向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了解土质堤坝的坝型结构、工况条件及白蚁危害历史等情况。

3.2 现场调查

现场调查是判断和开展白蚁防治工作的前提,也是正确判断土质堤坝白蚁危害情况的主要依据。白蚁防治人员应熟悉土栖白蚁的生物学特性,掌握土质堤坝的一般知识和土栖白蚁的活动规律,通过现场调查正确判断蚁害蚁情,为制定综合治理方案,提供科学依据。现场调查方案可参考附录1--土质堤坝常见白蚁(兵蚁)的种类鉴和附录2--水库堤坝白蚁危害调查方法。

3.3 调查记录存档

现场调查完毕后,应按附录3--水库堤坝白蚁调查情况表的要求认真填写调查表,然后将调查表存档并提交给水工程管理单位。有白蚁危害的水库堤坝,在蚁情分析一栏中应详细说明蚁害的范围、巢穴的大致位置、数量及对水库堤坝的危害程度;会出现险情的水库堤坝,应分析险情的严重程度、险情成因及须采取的对策。同时,根据调查情况,因害设防,对症灭治。如无蚁害亦应加强监控,以防为主;如发现重大蚁害和险情,应结合除险加固同步开展有针对性的灭杀工作。

4 防治方案的制定

4.1 方案编制

(1) 土质堤坝的坝型有均质坝、心墙坝、斜墙坝等多种型式,对新建或无白蚁危害的土质堤坝,应根据堤坝的坝型结构、规模、地质情况、防渗结构、排水设施(反滤层)和现场调查情况,开展白蚁防治的方案设计。白蚁防治方案内容应包括监控装置的设置数量、具体布置图和日常检查、维护及发现蚁害后的处理方法等。

(2) 对已运行多年的土质堤坝,监控装置宜布置在坝顶距挡浪墙或迎水坡0.5米处,并按间距8-10米设置;在迎水坡、背水坡的设置宜设置在堤坝浸润线以上,即迎水坡设置在常水位以上,背水坡设置在坝顶以下5-8米处,并与坝顶的装置呈等腰三角形的形式进行设置(具体可参见图1)。实际布设时,可根据水库堤坝的具体情况对监控装置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整。

图1 监控装置在水库堤坝上的安装示意图(俯视)

(3) 征求水库管理部门意见,对设计的防治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然后确定正式的防治方案;新建水库则应在工程建设过程中预留监控装置安装位置。

(4) 方案完成后,应将防治方案和相关资料及时归档。

4.2 灭治方案

(1) 对有白蚁危害的大坝,应先查明蚁害种类,确定其危害程度与范围,然后制定灭治方案,对其进行灭治。方案的制定可参考4.1的内容进行。

(2) 采用监控装置灭治堤坝白蚁时,监控装置的间距可根据蚁害程度和蚁巢的位置缩小至4-5米;白蚁危害特别严重的区域,监控装置的设置密度应加大。

(3) 灭治过程中,应详细记录每次施工的过程,并认真填写有关表格(附录4)。

(4) 施药两个月后,检查灭治效果,并根据灭治效果采取进一步的措施。

(5) 灭治工作完成后,及时将有关资料归档。

4.3 加固方案

(1) 对有严重险情的水库大坝,应先结合水库大坝的除险加固,制定相应的白蚁灭治方案。

(2) 结合水库堤坝冲抓、回填灌浆加固等措施正确选择和添加高效低毒的灭蚁药物。

(3) 检查灭治效果,制订长效防治方案。

(4) 及时将资料归档。

5 监控装置的安装

5.1 安装工具

安装监控装置的工具包括:皮尺、锄头、工兵锹(或打孔器)、油性记号笔和记录簿等。

5.2 安装人员

监控装置的安装应配备施工人员4-6名(工程师或技师1名,技工2-4名,驾驶员1名)。

5.2 安装辅助工作

安装前,清除坝面深埋的杂草、树根、木桩及浪渣等杂物。

5.3 具体安装方法

安装时,按照施工图纸进行放样,并确定布设位置;然后,用锄、锹造孔,将监控装置埋入孔中,并使装置顶盖低于地表约3-5cm深;在装置周围及上方仔细用土覆实。

5.4 安装位置图制作

将埋设的装置编号并标记在图纸上。如实际安装的位置与预案有出入,应在图纸上进行标明并将更改后的位置标记在图纸上。

5.5 安装工作完成后,应将安装图纸及时归档,以便日后跟踪检查。

6 白蚁入侵情况的检查

6.1 新安装的监控装置,其首次检查应在安装后的40-50天进行;以后每月检查一次,直到堤坝上已有的白蚁被全部杀灭为止。然后,转入常规的例行检查。

6.2 为检查蚁害活动情况和监控装置的监测效果,在白蚁繁殖蚁每年分飞的5-6月和白蚁活动十分频繁的9-10月,应各检查一次。

6.3 例行检查时,应根据图纸标识,找到监控装置的准确位置,取出装置内芯,检查有无白蚁入侵取食。

6.4 检查过程中的所有操作应小心、快捷。检查后,应将饵木及时复位,如饵木被白蚁严重取食,应及时更换新的饵木,以利白蚁活动和取食。

6.5 日常检查时,应根据表1列述的方法进行相应处理。

表1 检查时白蚁监控装置的处理方法

检查中可能发现的情况

处理方法

监控装置内引诱物完好,无白蚁活动迹象。

继续监测

监控装置内有少量白蚁活动或有白蚁活动迹象

安装0.5%克蚁星毒饵包

监控装置内有大量(足量)白蚁活动

用3%克蚁星粉剂进行喷粉

监控装置内引诱物被啃食殆尽,且白蚁已转移。

更换装置内芯继续引诱

监控装置被人为或其他生物破坏

补充遭破坏的部件或者重新安装一套新的监控装置

预防

装置完好,无白蚁活动迹象。

继续监测

有白蚁取食或取食迹象

分析白蚁种类,如其对堤坝有危害则立即开展灭治。

6.6 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并及时将有关资料归档。

7 土质水库堤坝白蚁的灭治

7.1 应用表1中介绍的方法灭治白蚁。

7.2 日常检查时,应先将内芯的盖旋开,再轻轻掰开饵木,如有大量的白蚁正在饵木上取食,则用喷粉球将3%克蚁星粉剂喷在白蚁身上。然后,轻轻地将装有饵木的内芯放入装置的壳体内,再覆土、恢复原状,以使白蚁回巢时,通过接触将药物传递给巢内其它个体,最终导致整巢白蚁中毒死亡;

7.3如装置内的白蚁数量较少或虽有取食迹象但迹象不明显时,可用0.5%克蚁星毒饵包对侵入取食的白蚁进行灭治处理。具体操作方法是:将毒饵包插在两块饵木之间,每个装置内宜放两包毒饵。

7.4 对坝面上发现的白蚁泥被、泥线的处理方法是:用螺丝刀撬开泥被、泥线;如发现白蚁活动,则将3%克蚁星粉剂直接喷洒在白蚁身上。如发现分飞孔,则应在白蚁分飞前把粉剂喷在分飞孔内,用以灭杀白蚁。

7.5 与堤坝连接的两端山坡和坝面上有白蚁活动的区域,亦应投放药饵包进行诱杀,以达到尽快灭治白蚁危害的目的。

7.6 认真记录检查和灭治的日期、被白蚁侵食的装置数量和位置、每次喷粉的数量或投放药饵的数量等。

8 灭治效果复查

8.1 用喷粉法灭治白蚁时,灭治效果检查应在喷粉后一个月左右进行;用药饵灭治时,灭治效果检查在毒饵施放后的二个月左右进行。

8.2 检查时,对所有装置逐一进行检查,并详细记录和观察施药后白蚁被灭杀的情况。如原无白蚁入侵的装置内发现有白蚁活动,则应补喷药粉或施放毒饵。

8.3 检查时,还应对周边环境有无新的白蚁活动、危害迹象进行勘查。

8.4 已施药处理的装置,如连续数月均无白蚁活动迹象时,应在其附近重新安装监控装置,以便进一步确认灭治效果。

9 验收

9.1 监控装置灭治白蚁效果的验收可分为中间验收和竣工验收两部分。

9.2 中间验收主要包括下述内容:

a)堤坝的蚁害种类鉴别、检查情况与防治方案的编制;

b)监控装置的设计与实际安装图纸;

c)监控装置监测效果检查,监控装置白蚁取食情况;

d)堤坝及监控装置用药情况。

9.3 施工完毕后,防治单位应先进行自检,经确认合格后详细填写附录5--《监控装置防治水库堤坝白蚁竣工验收申请书》,并由水工程管理单位、监督管理部门等共同组织竣工验收。

9.4 竣工验收资料要求见表2。

表2 竣工验收资料一览表

序号

文件名录

内容

工程合同

工程合同、附件

施工单位有关资质证件

单位证件的复印件

施工技术方案

施工方案、设计安装图、目录摘要、变更联系单

药物质量证明

药物出厂合格证、抽样检测报告

施工记录表

实际安装图、每次检查的详细记录、施药记录

质量事故及处理记录

有关工程质量事故及处理的记录

9.5 验收并签字完毕后,应及时将竣工验收的有关资料、图件移交水利工程管理单位,以供日后查询和管理。同时将备份资料交由施工单位建档,以供查对。

9.6 监控装置经竣工验收并移交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后,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应负起维护白蚁监控装置的责任,以确保装置的有效性和完整性。如维护过程中发生下列行为,应及时与白蚁防治施工单位联系,并提出相应处理对策;

a)在例行检查过程中发现装置内饵木被白蚁取食或有取食痕迹但无法判断危害蚁种时;

b)装置由于人为或其他原因遭到损坏,而无法正常工作时;

c)水库堤坝进行改建、扩建、或坝型结构、坝体反滤设施变更并导致浸润线抬高或降低时等。

附录1 土质堤坝常见白蚁(兵蚁)的种类鉴别

种类

兵蚁形态

危害特征

分飞期

黑翅土白蚁

头部卵圆型,上唇舌状,左上颚端较弯,内缘中段前具一明显小齿。头部深黄褐色,腹部带黑色,内脏隐约可见。

营巢深一般2-5米,最深可达9米,有众多副巢、蚁路,严重时可贯穿整个坝体,并在高水位时发生管涌漏水,塌陷滑坡。

多在4-6月傍晚天气闷热或暴雨时分飞。

黄翅大白蚁

兵蚁有大、小2型。大兵蚁:头部似长方形,上唇舌状,唇端白色透明;上颚端较弯,左上颚中点后具数个小缺刻。小兵蚁:头部卵形,上颚端较细直,头部深黄色。

营巢相对较,一般可达1米以下,有蚁路通至迎水面取食汲水。对土质堤坝有一定危害。

4-6月凌晨分飞。

黄胸散白蚁

头部长圆型;额峰显著隆起,上颚端部尖细;前胸背部中区毛约20根。头部黄褐色。

营巢取食都在腐木茎草中,也能入室侵害楼柱,对土质堤坝影响危害不大。

3-4月中午前后闷热天气分飞。

台湾乳白蚁

(家白蚁)

头部卵圆型,额部具明显额孔,受扰时分泌乳状液体,额孔每侧具2根短毛。头部淡黄褐色。

常在浅土树根外营巢,喜摄食树木及房木料,对土质堤坝危害不大。

5-7月大雨前后闷热的傍晚分飞。

曲 颚

(歪)

白 蚁

头黄色,颚弯曲呈褐色,颚能弹跳。

常在夹层浅土筑小巢,喜在坝面筑泥被并取食腐草。

6月中旬下午小雨后分飞。

尖鼻象白蚁

头部圆形,鼻尖长,体形较小,头黄色。

营巢取食都在腐木茎草中,也能入室登楼柱,对土质堤坝危害不大。

5月傍晚分飞。

附录2 堤坝白蚁调查方法

土栖白蚁危害具有隐蔽性、扩张性、再生性(重复入侵)、广布性、群栖性、怯光性、迁移性等特点,由于其活动十分隐蔽,潜伏期长,因而不易被人所察觉。堤坝白蚁的常规调查,基本上是参照中医的“望、闻、听、切”的辨证分析方法。具体来说,就是一看、二诱、三问、四查。因此,防治人员不但要熟悉土白蚁的生物学特性,还必须了解水利工程的一般知识,通过综合分析才能对症下药制定防治方案。

六问:一问坝型及筑坝土料?——是否满足白蚁营巢的条件;二问坝基及两岸山坡清理及处理情况——是否有蚁群潜伏遗留的可能性;三问筑坝或扩建及加固除险和排水设施的情况?——工程历史对蚁害形成的影响;四问水库水位升降变幅、各特征水位和溢洪道高程情况?——白蚁巢穴的下限位置;五问大坝监测管理中曾发现的蚁情及防治措施?——白蚁危害历史及遗留隐患;六问水位升降时渗漏量的变化情况?——隐患深度与蚁道前后贯穿的可能性。

六看:通过实地查勘,对白蚁生存的生态环境、饵料作物、浪渣分布、蚁路泥被及分飞孔情况等进行仔细查看,对有疑问的重点坝段进行反复踏勘,并以发现的白蚁活动迹象,作为判断的主要依据;同时标明其活动点的桩号、高程及范围,作为分析蚁害蚁情的重要依据。

实例分析:

例一:某堤坝其上下游坝面同一水平面上,均发现土白蚁活动迹象且与其轴线对称,坝面食料丰富,则白蚁可能已洞穿坝体。

例二:某粘土斜墙坝,坡面采用砌石护坡,其白蚁活动仅局限于迎水坡至坝顶,虽在背水坡找不到横向对称的活动迹象,但白蚁仍有洞穿斜墙的可能。

例三:某新墙坝坝高10m,因续建加高至13m,溢洪道高程为11m并已出过水,常水位也抬高至9m。续建加高完工后仅两年,发现坝面白蚁活动频繁,说明大坝在加高以前就有白蚁活动,由于大坝加高和水位提高,致使白蚁一般会被逼迁徙到10-11m之间营巢,由于短暂泄洪时,抬高后新的浸润线尚未形成,故尚不会危及新建的巢位,但由于原白蚁主副巢、蚁道位置较低,如长期处于高水位,会导致坝体洞穿。因此,处理蚁患的深度一般应至7m高程,原老巢估计深度5m+处理超深1m。

附录3 土质堤坝蚁害情况调查表

名 称

地 点

建成年月

类 别

①新建检查 ②修、扩建检查 ③例行检查

水 库

概 况

坝型

坝(米)

植被情况

历史上白蚁危害及病险情况

白 蚁 危 害 情 况 调 查

调查人员

调查时间

有无蚁害及发现时间

有无险情

蚁害种类

危害等级

危害迹象

危害范围

蚁 情

分 析

防治情况

水库安全鉴定类别

主要原因

附录4 水库堤坝白蚁防治处理记录表

工程名称

合同编号

工程地址

施工日期

建设单位

监理单位

联系人

版权所有 Copyright ©2019 安徽跳跳有害生物防治有限公司 皖ICP备2023024638号

XML地图 网站建设 

13856944223